分級診療是新一輪綜合醫改的重要選擇,也是解決人民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國分級診療體系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為破解分級診療困局,9月17日,在中國數字醫學雜志社主辦、眾陽健康科技集團支持的“數字醫學云講壇”上,四位專家分別從不同角度分享了縣域醫共體的分級診療創新實踐。
平陰縣:打好“智慧牌”,共享同質化醫療服務
濟南市平陰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張樹霞在《智慧醫共體框架下的分級診療》主題分享中提到,平陰縣全民智慧健康建設始于2009年。在“智慧”理念的指導下,平陰縣全面布局區域信息化建設,以縣域全民健康信息互聯共享和資源共享為目標,探索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鎮(街)村一體化管理,構建縣、鎮(街)、村三級上下聯動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信息互聯互通和對居民生命健康的全周期管理。
平陰縣發揮信息化優勢,實現一體化運行,依托縣域內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利用互聯網+,盤活醫療衛生資源、打造縣域智慧醫共體,建立八大中心,帶動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救治能力 ,聚焦醫防融合,推進分級診療,提出“三化六融合”,其中“三化”是指縣域衛生同質化、鎮村衛生一體化、基本公衛均等化,“六融合”是指目標融合、信息融合、管理融合、團隊融合、服務融合、績效融合,逐步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讓縣域內居民獲得同質化的醫療健康服務。
在信息化強有力地支撐下,縣域內就醫秩序日趨合理,分級診療成效初顯。2020年,全縣共診療142萬人次,共開展不同形式的遠程會診、網絡心電、 遠程檢驗檢查、互聯網問診等達1萬余人次,雙向轉診4200人次,患者平均醫療費用下降明顯,基層首診率達到60%以上,95.2%以上的住院病人不出縣。
襄城縣:借力信息化,打通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
襄城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襄城縣醫療集團總院院長王永召對建設縣域醫共體有著更深刻的感受,他在《統籌推進醫共體信息化建設,開創分級診療新格局》中介紹,自入選全國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縣以來,襄城縣著力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努力構建合理有序的就醫格局。
2019年9月,襄城縣醫療健康集團成立,由襄城縣人民醫院牽頭,16家鄉鎮衛生院掛牌醫療健康集團分院,實行集團化管理、一體化運行、同質化服務。襄城縣醫療健康集團因地制宜探索創新出“1+4+1”模式,即:成立縣總醫院 ,牢固樹立“ 一家人 ”理念,打造一張專網覆蓋到村、一個數據中心提供數據支持、一個健康信息平臺覆蓋縣域、一體化基層服務應用高度融合,提供一碼通用“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
區域信息化是緊密型醫共體實現資源共享、同質化管理的技術支撐和根本保證。在推動醫共體信息化建設中,襄城縣立足百姓健康,加快信息化建設,探索基于服務的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實時采集新型信息平臺建設思路,建設了涵蓋醫療、公共衛生、遠程協同、互聯網醫院、“健康大襄城”等服務在內的區域一體化醫療衛生信息化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將全縣的醫療資源串聯起來,建設6大區域共享中心,實現了基層檢查、縣級診斷、結果互認,真正做到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打通了醫療衛生服務“最后一公里”,使區域百姓得到諸多實惠。
降低制度成本,推動縣域醫共體高質量發展
鄭州大學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苗豫東重點講述了《緊密型醫共體制度成本測量方法與應對實踐》,他提到,緊密型醫共體是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最重要的實踐形式。構建緊密型醫共體,是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由單兵突進轉為多級協作的重大制度革新,而制度革新勢必產生成本,制度成本高昂造成緊密型醫共體面臨“政策好、執行差”“目標多、成效少”“投入大、收益小”的多重困境。
苗豫東主任說,醫共體制度成本的測量內容包含計劃決策費用、資源投入費用、監督管理成本和時間成本。降低制度成本的實踐應對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明確鄉鎮住院服務核心范圍(A/B目錄),二是提高轉診服務連續性,三是做實門診共濟,四是強化縣域醫療體系資源流動性監管,五是提升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六是加大政策宣教力度。其中最為核心的建立剛性鄉鎮衛生院AB目錄制度,強化診療服務分級和做實門診共濟,提高慢性門診服務連續性。
他總結道,制度建設是醫改永恒的主旋律,醫療制度變遷深刻影響著醫療服務的提供與利用。制度需要成本,制度成本不應該作為一種“噪音”在改革中被假設掉。實踐改革中,醫共體的核心制度是醫療服務分級制度和連續性制度,保障制度是醫保制度、信息制度、監管制度和患者培育制度。
數字賦能,構建完整連續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
貴州省人民醫院智慧醫院建設辦公室主任俞思偉作了題為《數字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思考——構建完整連續的分級診療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主旨演講。他說,縣域醫共體分級診療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基層首診”落實程度不夠、“急慢分治”政策措施不到位、“上下聯動”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上述問題除了政策、機制和管理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縣域醫供體信息化建設的滯后,難以適應分級診療的要求。他提到,作為縣域醫供體服務技術支撐的信息化建設遠遠不能滿足服務的需求,必須對傳統的技術機構模式進行顛覆式的改造,采用先進的技術架構,在數字化環境下進行流程再造,完成縣域醫供體的數字化轉型。
對于數字縣域醫共體的建設,他給出幾點策略:以健康管理為主線的模式轉變倒逼運營模式向數字化轉型;整合縣域資源構建完整連續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將碎片化、低效率、粗放型的以供給方為中心轉變為連續性、協同化、集約型的以人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為中心服務體系;構建集團化管理多院區協同的數字縣域醫共體新模式。
俞思偉主任認為,數字縣域醫共體的HIT環境構建,不能重入“新瓶裝老酒”的陷井,僅用新技術對原設計的重新實現,必然會導向“失敗”的結果。必須圍繞新的服務模式、新的資源組織形式,以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連續健康管理為中心的目標,從業務設計、到系統設計、到互聯網技術實現與分布化布署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重新構建。
(撰寫:王顏)